白云观始建于唐玄宗时期,是顺天有记载的第一座道观。虽然在金朝时曾被契丹人所破坏,但金世宗命人重修并更名为太极宫。白云观最兴盛的时候莫过于成吉思汗时期,曾一言止杀的全真派掌教,长春子丘处机居于此处,并于白云观羽化。自那以后白云观也成为全真派的圣地,香客往来不绝,白云观的庙会甚至成为当时顺天一大特色。明朝以后各皇帝大多都有道教倾向,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时道士的地位达到了巅峰,不少道士都曾进入过西苑直接面圣,与皇帝交流道教炼丹秘术。然而嘉靖皇帝驾崩后,道士的地位收到打击,不少道士也选择离开白云观而去往全国各处道观参修。太合道人成为观主后,虽以能够窥视天命而闻名于世而受到神宗皇帝接见,白云观香火也稍有振兴。但在崇祯元年太合道人一语道破天子命后,白云观大受打击,不少道士也选择明哲保身,与白云观撇清关系。十几年过去白云观也是久未修缮,不少殿宇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最重要的三清阁与玉皇殿供奉的神像甚至开始蒙尘,三清神像更是收到不少破坏,太上老君像的面部已经彻底破碎,然而太合道人从未向外界征求过帮助。他深入检出,每日在三清阁打坐,只留有一个徒弟为他打理观中事务。
大顺永昌元年五月初一。
雨滴不断从天上倾泻,虽然这场雨还不足以被称为暴雨,但也比寻常大雨要稍微紧些。太合道人已经身着一身破烂道袍,骨瘦嶙峋,他盘腿坐在破碎的三清像前,似是参悟,似是等待。
“师傅,您确定他一定会来?”老道士的徒弟问道。他看起来一副中年人模样。脸上法令纹逐渐明显,眼角处有几缕皱纹。但熟知此人便明白,这个中年道士年龄已有一个甲子,不过长相却似不惑之年。他正是山海关大战中面见过李自成的那位道士。
太合道士微不可见地点点头,他的整个身躯几乎要埋在厚重的道袍上。唯有手中破烂的拂尘凸显出来。老道士缓慢说道:“他一定会来的,在他离开顺天之前一定会来此处来看我,我知道这一点的。”他说话有些神神叨叨的,但徒弟已经习惯了,自从崇祯二年李自成起兵以来,师傅的精神状态就不太稳定。闯军入城时,他甚至辞退了观中所有的道士,只留下一位徒弟。
“孩子啊,你还是快点离开吧,再不离开,为师害怕你要遭受杀身之祸了。”
中年道士挠挠头,不解地问道:“他来寻师傅,与我何干?”
“呵呵,若是那人一怒之下将我斩杀于此阁,他必然要向你寻求窥视天命之数,你哪里懂这些?到时候保不准他手下人做出什么,所以你还是速速离去吧,只留下为师一人就好。”老道士森然笑道。
中年道士虽然仍未参透师傅话中含义,但师命难违,只好收拾行李,离开白云观。临走之前,他还对师傅祝福道:“我曾听说师傅能活两个甲子,而后便会得道成仙,想来我们师徒二人还能再聚。”
老道士听到后,摇了摇头说道:“我活不过今日了,此乃天意。”
中年道士听闻后,也是颇感伤感,劝慰道:“师傅此前预言也有失误,弟子相信刚才的话也不会应验的。”随后再次告辞。
约半个时辰过后,有三位身着斗笠者进入三清阁,三人因斗笠缘故,看不清面孔。太合道人感觉有两人对为首者颇为崇敬,甚至有些像主仆了。他并未起身,甚至没有打算扭头,仍对着破损的三清神像参悟。太合道人坐于地上问道:“三位信士来陋观何为?是为求得香火,还是为亲朋好友祈福,亦或者是...为我这一老道?”
为首的斗笠人恭敬道:“我听闻观主有一识面之术,只需看来客一眼就能知道此人财富之多寡,未来之仕途,特来求观主帮我看个面相。”
“你姓甚名甚,生辰八字又是多少,说来于我听,老道也好为你算算。”
“小人姓木,名子创,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庚时。”
老道士呵呵笑道:“呵呵呵,信士怕是不叫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