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圣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番外一 李参 (1/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番外开始,两三天一篇,一共十一篇,每篇四到六千字。

    作者自已觉得写的很好的一个地方,就是曹昂屡次遇到有人带白色头花,竟然没人知道这个典故。杜陵阳,织女戴孝。)

    有些人这一生,注定一直在路上,至死方休。

    大楚贞观二年(200年)九月二十五,雍州武威郡,霜风劲急,地气清肃,众生收杀。

    (曹昂的发迹点在徐州,所以国号只能是楚。至于贞观的年号,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乃示人以正,正大光明之意。)

    就在这一日,时任武威郡太守的张猛将雍州刺史邯郸商杀害,而主导这一切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

    这人身材修长,长相清瘦,一把山羊胡,书生模样却带着几分凌厉之气。若是曹昂在这里,就会认出这是他多时不见的老朋友李参。

    李参自洛阳乱后,并没有去见曹昂,而是独自前往西南、西北游历。

    或许李参也知道,曹昂不会饶了他。

    这些年,李参先后在张鲁、刘璋、马腾、韩遂等势力做客,最后来到了武威郡,投奔了弟子张猛。

    张猛是酒泉郡人,他的父亲就是昔日“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

    李参当年主政陇西郡时,也曾试着主动跟凉州大族交好过。那个时候他是刘宽弟子,当世名士,光环耀人,借着这个名头,收了很多凉州士子为弟子,张猛就是其一。

    这也是李参最后落脚到武威郡的原因。

    对于这个来投的老师,张猛很是信任,倚为心腹。

    而李参也投桃报李,积极为张猛出谋划策,使得张猛的势力不断扩张,同时与邯郸商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此时的武威郡有两股大的势力,一股是武威郡太守张猛,另一股则是雍州刺史邯郸商。

    兴平元年(194年),朝廷因“凉州屡次出现乱事,河西诸郡又远离州治”,遂分河西诸郡为雍州。邯郸商和张猛都是此时上任的。

    雍州第一大城是姑臧城,此地既是武威郡治所,也是雍州治所。刺史、太守、县令同居一城,矛盾自然不断。虽然邯郸商是上级领导,可张家乃是凉州大族,强龙也压不住地头蛇。

    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税收和粮食的分配权上。

    雍州人少地脊,粮食产出不足,税收也少。二人又各养着一支军队,分别为郡兵和州兵,钱粮的多寡意味着实力的强弱,谁也不肯退让。

    今年雍州大旱,秋粮收获锐减,眼瞅着粮食不足已成定局,可军队数量不见少,双方对于粮食的争斗便格外地激烈。

    邯郸商比张猛官大,屡屡用上级身份压制张猛,逼得张猛对其咬牙切齿,甚至都要当场与其斗殴。

    可即便如此,他也争不过对方。

    张猛无策,只得问询李参。

    对于此事,李参似乎早有主意,听了张猛言说,便问道:“叔威(张猛字)敢杀人吗?”

    “先生何意?”

    “一山不容二虎,今时今日,你与邯郸商的关系已然破裂,除非有一人彻底退让,叔威,你愿意吗?”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