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78章 大明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  由商家提供毛线,让她们打毛衣,一件毛衣五钱银子的工钱,并且可以把毛线拿回家里去织。

    这下子可就不得了了。

    京城不像是江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女子都能靠纺织挣钱。

    京城寻常百姓家的女子,除了操持家务,根本就没有赚钱的机会。

    如今不用抛头露面,在家里就能把银子给挣了,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去?

    很快就有大量的家庭妇女,加入到打毛衣的行列。

    周皇后也率先垂范,在后宫发起了打毛衣运动。

    于是乎,这个事情迅速风靡全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开始在京城生根开花,并成为无数百姓人家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如今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打毛衣的妇女。

    甚至有很多家庭,两口子在行周公之礼的时候,妻子也会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应付着男人。

    女人一边哼哼哈哈,一边数着针,见到这样的画面可千万不要笑。

    这可都是银子啊!

    商家对于毛衣的要求不高,并不需要有多美观,穿着暖和就行。

    心灵手巧一点的,十来天就能织一件毛衣,一个月下来也有一两多银子的进账。

    笨手笨脚的新手,一个月时间也能织一件。

    这笔收入看似不多,对于寻常百姓家而言,却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男人在外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又能挣多少钱?

    女人打毛衣就跟玩儿似的,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难道他就不香?

    经济状况决定身份地位。

    妇人能挣到银子,在家里说话也就硬气了许多。

    由于现在羊毛处理技术还不到位,毛线中有一股子腥膻气味。

    再加上价钱又不低,因此很少有百姓购买。

    权贵和大户人家,如今也流行穿毛衣,不过也不会买这种毛衣,而是羊绒织的毛衣。

    不过毛衣根本不愁没有销路。

    商家将一部分毛衣卖给户部,然后配发给北方军队。

    如今北方气候异常寒冷,每年都有大量士兵冻伤,有了既轻巧又暖和的毛衣,哪个还会嫌弃有气味?

    另外一部分毛衣,则是被商家销往了蒙古各部族。

    蒙古人可不会嫌弃羊毛的气味。

    并且国师和蒙古的贵族老爷们的带动下,穿毛衣成了蒙古人身份的象征。

    因此毛衣在漠南成了抢手货,三头羊才能换一件毛衣。

    妇女联合会借毛衣成功打响第一炮,名声大噪。

    到锦程女塾参加培训的妇人,也变多了起来。

    不光是那些弃妇、寡妇,还吸引了很多家庭妇女加入。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