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善解人意地道:“我也挺好奇地,介意我一起看看吗?”
程永新放下心来,哈哈笑了一声道:“正好让您把把关,看看这个‘张潮’到底是真的,还是西贝货。”
这时候主编室里的动静已经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不少编辑都在门口探头探脑,程永新沉吟了一下对刘鹏涛道:“小刘,稿子有多长?你打两份拿进来。”
刘鹏涛兴奋地应了声:“不长,一万多字的短篇,我马上去打!”
说罢就出门打稿子去了,就连身子都比平时直三分。
毕竟编辑的地位主要来自于他能约到什么样的稿子,要是从此能搭上张潮这条线,刘鹏涛在《收获》杂志里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刘鹏涛离开办公室以后,程永新和毕飞宇相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诧异的神色。
程永新犹疑地道:“如果真是张潮的作品,为什么是《收获》?他的稿子不是都该由《青春派》来发表吗?”
毕飞宇沉思了一会儿才道:“说不定他是想找点‘刺激’?反正他在赚钱这件事上应该已经不太执着了。”
程永新点点头,对毕飞宇的猜测表示认同。如今,绝大部分的成名作家,尤其是头部作家,基本都退出了单篇投稿市场。
对他们来说,把作品投给文学杂志是一件非常“亏本”的事。
即使是短篇、中篇,攒起来成为一个集子直接出版成书,收益远比杂志社那几千块稿费高。
毕竟《收获》这样的杂志,实行的也是90年代的稿酬标准,最高也不过千字500元。
现在文学杂志之所以还能收到大作家的稿子,无非是编辑和作家作家的关系密切,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是这些大作家有固定的读者群,作品哪怕发表在杂志上,也不太影响单行本的销量。
在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就是,新作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尤其是像《收获》《当代》这样的国内“顶刊”上,更容易受到文学奖的青睐。
大家可以不在乎几千、万把块的稿费,但是对“名气”还是比较重视的。
正谈说间,刘鹏涛拿着两迭打印好的a4纸文档进来,分别递给了程永新和毕飞宇,但也不出去,直勾勾地盯着两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程永新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笑道:“你先忙去吧。放心,如果真登上了,责编还是你。”
刘鹏涛这才高兴地应了声“好”,出了主编办公室。
此刻编辑室里已经热闹起来了,刘鹏涛经过每一个座位都有同事问他:“真的是张潮?”
刘鹏涛只是笑道:“是不是,那要等程编和毕老师看完才能定,我说了不算。”刚刚他在打印文稿的过程里又看了一遍,越发肯定这篇真的来自张潮。
“就这你还卖关子!”猴急的编辑根本等不及,直接凑到刘鹏涛的办公桌上,就看起电脑上正打开着的文档。
不一会儿,这小小的办公桌旁边就围了一圈人,叽叽喳喳:
“你慢点翻页,我刚看到一半!”
“这么慢,怪不得每次集体审稿你最慢!”
“诶诶,你往上翻一点,我再看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