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6章 我们《收获》有自己的骨气和尊严!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程永新和毕飞宇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久久不语,不时抬起手上的《最后一课》,翻到其中的某一页,或者某一段,再品读一遍。

    这篇的结尾极有意思,竟然是对主人公「张潮」年轻时的外貌描写。

    通常来说,主人公的外貌、习惯描写要放在的开头部分,或者在情节推进的过程当中不断点到。

    而《最后一课》直到最后才把主人公年轻时的外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在读者完成了对「张潮」内在生命轨迹的构建以后,才赋予其外在形象,是一种贯通了“外在-内在”的精神互文。

    后置的肖像描写也成为了解构他人生双重镜像:既是角色对自我本源的蓦然回首,也诱导读者对角色形象进行回溯性的重构。

    当读者在末尾看到年轻的「张潮」,实际上也目睹了所有过往情节在此时闭合,但人物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那些曾被定义为“妥协”甚至“堕落”的行为,突然在青春面容的映照下显露出更为强烈的悲剧性。

    这是作者邀请读者在文本终结处重新出发,在记忆的灰烬中打捞残存的人性。

    程永新率先开口了,他有些感慨地道:“我以前以为张潮的叙述技巧主要体现在长篇里,或者至少是中篇。

    太短的篇幅无法完全包裹他的倾诉欲和迷宫解构。现在从这篇《最后一课》来看,他似乎完成了一次‘自我进化’?你怎么看?”

    毕飞宇闻言后又沉吟许久,道:“在看到这篇之前,我一直觉得张潮很像80年代初的那批作家。

    余华、莫言、苏童、刘震云、马原……某种程度上,张潮是他们的集合体,更娴熟,也更有野心。

    但是《最后一课》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感,始终把故事约束在既有的框架里极有耐心地推进。

    风格上来说,混合了老派现实主义对社会的描摹与现代主义对人性异化的警惕……

    确实是一篇杰作。就像你说的,他‘进化’了。”

    程永新也感慨道:“年轻真好啊!余华他们‘上路’的时候,基本都快30岁了,张潮才多大?

    就算他一直维持这个水平,成就都将是惊人的。何况他还能进步……”

    这时候主编室的门被敲响了,程永新笑道:“这次倒知道敲门——进来吧。”

    进来的当然是刘鹏涛,他的神情仍然难掩兴奋,问道:“主编,怎么样?发不发?”

    程永新和毕飞宇对视一眼,露出一个别有意味的笑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也看完了吧?你先说说你的感受。”

    刘鹏涛知道这是考验自己的时候,立刻严肃起来,思考了一下才道:“张潮的这篇明显是对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戏仿,但是远比都德的《最后一课》更深刻,也更加复杂。

    是以眼下的2008年为基点,通过推演现有社会趋势,构建一个看似荒诞却极具现实逻辑的未来图景。

    张潮摒弃传统科幻的架空设定,选择以当下的社会现实为土壤,然后再嫁接上未来可能性的枝叶。

    他还打破线性时间,通过主人公的课堂独白,将‘第一课’、‘最后一课’与‘深城十年’折叠到同一空间里。

    记忆、现实与幻觉的交织形成环形叙事结构,暗示个体命运在时代齿轮下的循环性与宿命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