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我是贾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0章 措手不及 (1/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510章  措手不及

    贾琏这份奏折上到朝廷后,内阁直接对外公开,瞬间引爆了人们的情绪。

    嗯,准确的说,是此前无论是站哪一方的,压抑的情绪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在承辉帝坚定的变法意志面前,尽管依旧有人反对,但是在朝堂上却不敢发声。私下里却不少人在嘀咕,什么王安石,什么张居正,权臣之类。

    只能说变法就是这样,既得利益者,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搞破坏。只不过这些人面对皇帝的高压态势,不敢找死。从这点来看,宋朝确实对文官比较宽容。司马光这种人,在大周别说回家写书了,直接丢西域才是正常操作。

    人的情绪被压抑了,就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贾琏这份奏折,完美的适合所有人发泄的需要。

    群臣再次动了起来,纷纷上奏,前者西洋外藩,弹丸小国欺我大周无人,必须吊民伐罪,讨不臣于南洋。

    当然了,不管是不是支持变法的官员,看见贾琏的奏折之后,都想起来一件事情,要论陛下麾下第一打手,双花红棍,还得是贾琏啊。

    想到贾琏的时候,那些对变法不满的人,下意识的都缩了一下脖子。

    这狗东西的在士绅群体中的名声太烂了,相比之下,在工商界以及年轻的官员中,贾琏的名声则完全相反。

    年轻的官员们对贾琏的态度,从最初的羡慕,变成了现在的敬佩。勋贵子弟多了,贾琏这种凭自己的本事,能干事实,战无不胜的就一个。

    群臣纷纷上奏,声讨西、荷两国,恢复南洋宣慰司的声浪,充斥了朝堂,更有年轻官员,要求前往广州,助贾琏一臂之力。这种人还不少。

    当然这种人,得到的私下评价,往往是这样的,【这是去助一臂之力么?这是去蹭军功的。】

    有人只是嘴上嚷嚷,有人已经付出了行动,自认为与贾琏是一伙的勋贵们,纷纷登门贾府,通过王熙凤的渠道,给贾琏传递消息。

    基本都是一个态度,家里有子弟谁谁,自幼习武,勇冠三军,可以为贾总督前驱。

    京城的勋贵二代们,靠着家里的关系,抢跑了一步。其他人即便有想法的,也只能另外想法子。

    真不能怪这些人动念头,实在是贾琏过往战绩太辉煌了,就没人觉得,贾琏这次会打不赢。

    随着贾琏奏折的公开,似乎一夜之间,官员的意见统一了,注意力全都被拉过来了。

    内阁这边则悄悄的动手,调整河南官员。进入承辉十四年十一月,三司更换,进入十二月,开封、洛阳、郑州等上州知府,全都换了人,下面的知县,也换了十几个。这种大规模的调整,就不可能不引起注意,但是人们的注意力都被贾琏吸引了,有人嚷嚷却没有太大的反应,火苗还没烧起来,就自己熄灭了。

    “南下,南下,建功立业,正当其时!”

    酒楼里喝多的酒鬼们在大呼小叫,食客们面带微笑的看着这群年轻的二傻子。

    有生之年,京城里总算能看见点精气神了。

    连续接到求安排子弟的书信,贾琏不胜其烦,直接写了一封信给王熙凤,快船送往京城。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一个意思,要来可以,但是不管谁家的孩子,只能从小兵干起,在贾琏的麾下,出身没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