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我是贾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5章 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张庭恩更关心的其实还是内治,所以在贾琏说完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自西宁王打着安西各部收拢叛军的借口发兵安西以来,陕甘两地每年以百万计迁往西域,这其中李清为了迎合上意,在陕甘任上期间出了大力气。他支持恢复安西有私心!要不是为师盯吏部盯的紧,每年陕甘两省的官员,评价都不低。这里头固然有朝廷对陕甘官员的照顾,更多的是李如水个人培植党羽。如今为师看来,最要紧的就是变法的推进,李如水表面上支持,背地里指使地方掣肘。”

    贾琏听到这里,觉得张庭恩似乎有点主观臆测了,于是便小心谨慎的问一句:“您说的这些,有明确的证据么?”

    张庭恩翻了翻眼珠子;“有证据还留着他在内阁过年?早给他弹劾走了。当初河南巡抚,那就是他推荐了人才。陛下也是信了他的鬼话。”

    贾琏若有所思的反问:“从结果上看,李相也因为推荐了不恰当的人才而受了牵连。”

    “不器啊,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梁道远告老之后,心学一脉基本纳入李如水的旗下,加上青云系,一南一北,从者如云。试问,这些人支持李清什么?当然是有利可图才会支持他。”张庭恩觉得贾琏太不敏感了,这种事情还要讲什么证据呢?要看结果是谁受益的嘛。

    贾琏也没问承辉帝的态度如何,因为太了解他了,知道他一定是居中平衡的态度。

    皇帝嘛,即便是张庭恩为首辅,他也不愿意见到内阁团结统一。所以,对李清的放纵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李清这个人,贾琏从当初在青云书院时的经历,就能看出端倪来,做事很有目的性,看重利益。

    怎么说呢,任何时代任何人,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首先你要坐在那个能够表达意志并有人听的位置上。

    这就好比经营企业,你先要是企业的老板。

    所以,根本问题还是侧重内部的文治,还是侧重丢外的扩张之间的矛盾。

    对内的文治在财政问题解决之后,对于承辉帝而言迫切性没有以前强烈了,所以,这才给了李清机会。

    承辉帝虽然没表态,但他个人的倾向是明显的。

    “学生以为,内外之间并不矛盾,先生何苦非要一争长短呢?”贾琏决定劝一下,希望他能跟着皇帝的节奏走。

    “为师何尝不知对外扩张的好处,可是,对外扩张的好处,没有落到普通百姓的身上。以南洋为例,对外贸易确实促进了茶叶生丝瓷器的出口,但最终九成利益为商贾所得,余下一成共百姓分润,可谓少之又少,且朝廷对外扩张所花费的银子,并未收回来。侧重对内治理投入不大,但确实可以让百姓受益。以摊丁入亩为例子,一旦推行成功,底层官绅胥吏,少了许多苛捐杂税的名目,百姓的负担明显的减轻。”

    贾琏听了沉默不语,张庭恩叹息道:“为师知道,很难,且见效慢。比不得对外扩张,眼见的开疆拓土,将士们也期待着建功立业。”

    张庭恩说的对不对,对,也不全对。至少短期内是对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呢?

    唐朝以后的宋、明两朝,长期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单单是制度问题,还有收益的问题。先说打下来的土地是否合适种地,不合适种地的土地,打下来也守不住。其次就是对外贸易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唐朝的时候一条丝绸之路获得的利益,驱使帝国向西发展保护商路。宋朝开始更多的阿拉伯商人从海上过来,海上丝路的诞生,陆地扩张缺乏内生动力的原因。

    宋朝弱鸡一个,就不提了,明朝也就是收回了河西,能守住是因为河套的存在。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