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我是贾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5章 自己人贪污,那能算么?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sp; 很多事本质上就是个经济问题,明朝放弃安南,放弃了郑和开拓的大好局面,是明朝人傻么?

    真不是!

    朱棣搞钱是为了凑集北伐的军费,带回来的胡椒多到用来发俸禄。民间实际上是没有分润到太多利益的。花国库的钱去航海,收益你不带我分一个,那我就断了这条路好了。反正守在家门口,也是会有海商过来进货,一点都不耽误挣钱。甚至还推动海禁,因为海禁并不影响外贸,漫长的海岸线,想走私可太容易了。走私还不用交税,只要沿海的官员那边工作做到位,更加的挣钱。

    朱元璋搞的一套制度问题很多,后来的皇帝除了朱棣,没一个有能力改动。问题是朱棣得位不正,他哪里敢改老爹留下的制度呢?

    还有一个问题,张庭恩也许是忽略了,或许是故意不说。那就是即便推行了摊丁入亩,而没有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基层的士绅依旧有的是办法转移支付,让底层的百姓承担更多。当然了,不是说变法没必要,反正变不变都差不多,继续摆烂就是了。

    变法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贾琏看来,摊丁入亩的必要性很大,因为这个政策至少能在十年内提高朝廷统治的稳定性。

    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政策想到对策,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ps:说一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名词,提留款。)

    综上所述,贾琏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很清晰了,皇帝集权时代的对内文治,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大,但是对外扩张就不一样了,见效快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说句难听一点的,就算有外敌入侵,向外扩张还能增加防御纵深呢。

    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如果整个南海都是中原王朝的内海,中亚也在疆域范围内,哪还用担心资源短板呢?

    与其对内顶着巨大的压力变法,真不如加大对外扩张的力度。

    都说汉以强亡,首先你得强啊,不强的话像宋朝,谁都能骑在头上拉屎。网络上总有人说宋朝如何美好,去查查官方统计的民间造反次数啊。

    宋朝的文治,真的有网上一些人吹的那么好么?

    文治不行,武功不行,就剩下一个文人行了。就算是文人,你也要科举成功啊。科举不成,就是一个普通小民。然后给赵佶叫花石纲。

    贾琏知道没法说动张庭恩,因为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只能是旁敲侧击的提醒,希望他不要对抗皇帝的意志,走上方白衣和孔照的老路。

    诚然,这两位更多的是为天下士绅谋利益,而张庭恩是真的希望能减轻底层的负担。

    “恩师,您要看到,自帝国开启新一轮的扩张以来,人口大量向外迁徙带来的变化。缺少佃户,地主自然会善待佃户,否则没人种地了。远的不说,这几年直隶人口大量出关,民间佃户的待遇眼见的向好,还有大量山东的移民渡海东去后,地主与佃户的矛盾不再激烈,整体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朝廷拦着,东平王还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出关,现在他还要从朝鲜和日本买人去北方开拓土地。间接的增加的与这两个藩属的贸易额。”

    贾琏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张庭恩沉默良久道:“总归不能治本!”

    贾琏听的也有点火了:“若要治本,那便杀尽天下的地主,把土地分给所有百姓。恩师能做到么?做不到就不要提治本,有这个精力,还不如想想如何整顿吏治,严惩官员贪腐。重点是打击那些与士绅狼狈为奸,巧立名目刮地皮的官员。”

    张庭恩听了再次良久的沉默,最终叹息一声:“你都没啥好法子,看来确实没有治本之道。”

    贾琏很想说我有办法的,但还是没说,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