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睁大,一脸不敢置信。
里间书屋正在佯装批阅奏折,实际上竖起耳朵听的朱元璋停下了手中的笔。
旁边的朱棣忍不住愕然道:“你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吗?”
“二祖啊。”
朱云峰摇摇头道:“你都在我家里待了那么久了,怎么就一点都不开窍呢?你这几天也看了吧,我们那的田你见过有人耕吗?”
“额......”
朱棣这才回想起来。
他曾经站在二楼阳台上俯瞰过。
朱云峰家的地势比较高,能够一眼看到屋前有一片很大的凹地。
在凹地下连绵十余丈,围城一圈一圈的梯田,粗略看过去,至少有三四十余亩。
而且不止屋前,屋后也有,每栋房屋离得很远,都被田地隔开。
但古怪的是,那些田亩只有很少的土地耕作,即便耕作也都是种菜,上面长满了杂草。
如果不是田埂以及那一圈连着一圈的土地,能明显看出是田地的痕迹,恐怕都以为是荒地,而不是田亩。
“你们想想,为什么我家周围那么多田,却没有人耕作?是大家不吃饭的吗?”
朱云峰反问道。
朱标虽然去过他家,却并没有见识过那种情况,目光不自觉望向朱棣。
朱棣挠挠头道:“莫非是你家那边的田皆是劣田?”
他听说山里的田产量都不怎么好,特别是这种深山老林当中,地下都是石头,水源也不能保证,远不如平原或者湖边。
朱云峰摇摇头道:“错了,是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只剩下老人,老人已经都不怎么种田。”
“老人都不种田了?”
朱棣和朱标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纳闷。
很多老人种田经验丰富,活到老种到老,即便有些身体不好,但怎么可能会集体都不种田?
这是什么道理?
难道他们都不需要为自己生计发愁了?
看到二人脸上露出不解的表情,朱云峰其实知道大概率隔壁房间的朱元璋这个时候也正疑惑不解。
他并不怪他们没有想透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后世想不明白的也大有人在。
这当中一方面是个认知问题,另外一方面是个常识问题。
朱元璋他们对现代的认知程度较低,完全不知道现代科技到底发达到了什么地步,是否能够养活得起那么多人口。
所以他们非常惊讶,不理解老百姓为什么宁愿让土地荒废了也不去种地。
却不知道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生产力提升,加上袁老等科研人员努力,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稳步提高,自给率达到了90%以上,能够养活十四亿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粮价低廉,粮食充足,那么年轻人就势必会去寻找比种地收益更高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生活。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