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地窖里的朱元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八章 洪武市井 (1/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用无人机看还是就这样,眼见为实,我们上街吧。”

    通过无人机看了许久,朱云峰提议。

    洪武南京确实变化非常大,利用后世技术、材料、机器,八年时间,竟然翻天覆地。

    不仅人口从当初的二三十万,膨胀了十倍达到了三百万的程度。

    连火车站、轮船站以及一些跨河桥梁都建起来。

    城内时不时还有人骑着自行车划过,显然自行车制造对于大明来说也已经不是问题。

    但工业底子还是太薄,纯靠从现代进口机器,发展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要是换后世,以后世的工业能力,如果上面想建造一座新的国际大都市,恐怕八年时间,都能再造个深圳出来。

    而且背靠现代,有充足的造桥技术和种类齐全的大型机器,大明还是无法在长江上造桥。

    火车网络确实已经铺开,但主要覆盖地区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

    基本就江苏南面和浙江等地。

    江北也有铁路,却与江南不沟通,只能坐火车到镇江,然后再在镇江坐蒸汽轮船渡河,再在对岸的扬州坐火车。

    目前铁路最远也就到淮安,里程拢共不到两千公里。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这些年的发展甚至可能都比不上非洲黑叔叔们。

    至少如果非洲某个国家受到我国的一切技术、材料、机器援助,又有一个市值接近千亿的大集团做后盾,GDP恐怕早就起飞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卢旺达。

    反观大明,还是无缝衔接,不像非洲那样需要跨洋渡海,结果发展成这样,确实不太行。

    不过也没办法。

    归根到底,技术、材料、机器不缺,缺的是人才。

    与非洲黑叔叔们合作,国内大把的高端人才过去,搞土木、搞基建、搞通讯、搞采矿,要什么有什么,黑叔叔们只要出点人工就行。

    甚至如果黑叔叔们懒,人工都不用出,国内很多土木毕业的学长们抢着去打灰,干几年就能攒几十上百万回来。

    大明就急缺人才,哪怕已经在全力做教育,全国兴办学校,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

    可人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出来。

    因此的确不能怪朱标。

    现在能发展成这样,基本已经是极限,真正的高速发展,估计至少得十年后,大批拥有高中大学学历的学生毕业才能进入飞速增长期。

    “嗯,你们去吧。”

    朱标听到朱云峰的话,笑道:“待会还有些事我要处理,就不陪你们逛街了。”

    “走走走。”

    朱云峰从椅子上站起来,伸个懒腰道:“好久没逛街了,不知道街面上还有没有熟人。”

    从洪武十二年开始,他就喜欢在南京城街头四处溜达,当街溜子。

    先是走路,后来换摩托车,再后来换大G。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