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载道,民怨四起。
像这样的官员,又能如何能让他们来治理呢?
若是那样的话,岂不是硬逼着高句丽的百姓继续造反你,推翻他们吗?
这怎么行?
所以,这样的官员非但不能用,而且,可以的话,还得杀掉一些以此赢得百姓对大明的归顺。
让他们知道,如今哪怕是大明帝国统治他们,依旧是为他们着想的。
如此一来,就剩下另外一类官员了。
这类官员大都是有些能力,当看到别无办法之后,便选择了投降归顺。
这类人比较识时务,而且,又深得一些百姓的心。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就先用这些官员了。
可是这样的官员,就算全部使用了,还是要差上一些的。
而且,这些官员终究以前反抗过大明,虽可以用,但有些却不能作为主要的官员。
所以,这就是穆英比较发愁的地方。
这就是穆英所担心的地方,用那些高句丽投降的官员为主官的话,实在是一种豪赌。
她不想用将士们血汗换来的地盘,去赌这个未知的可能。
否则的话,说不定又是一场战争。
所以,哪怕用了那些投降的官员,她也不会完全把所有的权力,都放手给他们。
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她不知道。
而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城池的军权定要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同时也要形成一定的制衡。
甚至,不同的地方高句丽官员,要进行异地的调动,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不会相互勾连到一起。。
她的这个担心,也同样是其他将帅的忧虑,他们占据了各地的城池之后,只能暂代郡守职能,用手下的文人,或者一直关系比较好的高句丽官员。
可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的放权给他们。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稳定高句丽政局的必要手段。
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得需要这样做才行。
好在他们都向皇帝陛下呈上去了奏折,相信那些朝廷的文武大臣很快就会想出对策的。
他们只希望朝廷赶快派一些自己的官员来。
如此一来,也能与这些高句丽本土的官员,达成一定的制衡,唯有如此才是长久之计。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不算短。
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这些统帅也不能闲着,虽然不善于治理民政,刑事,可基本的治理策略还是懂得一些的。
而且,就算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
寻常的手段还是可以的。
比如用传统的科举取士方式,这样的也是适合高句丽本土选拔官吏,反正他们以前也在这样的尝试。
现在正好使用了,也算是继续推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