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中盗墓手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3章 欺生,天色已黑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nbsp; 看得出不仅评书,相声,唱大鼓书的人欺生。

    皮门,彩门,挂门的人应该也欺生。

    所以韩斌才会跑来找我们三个。

    韩斌哀声道:“求你们别赶我走。”

    “我可以帮你们拎东西,干杂活。”

    “赚到钱粮分我两成。”他可怜兮兮的竖起两根手指,紧跟着收回一根手指道:“一,一成就行。”

    那时艺人们私下表演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走村,需要组织者提前跟村里话事人沟通好。

    然后带人去村里演出。

    演出完后,艺人们挨家挨户去要。

    村民愿意给多给少或者不给,都随意。

    最后要的钱粮艺人内部再分配。

    通常大轴的角儿拿的最多,其次是压轴的。

    嗯,现在人说起来都是压轴戏,认为压轴的才是角儿。

    实际上大错特错。

    大轴,压轴这些词儿都来源于京剧。

    过去戏班子常把最有号召力的角儿,排在整场演出的最后,被称为大轴。

    名望或资历略次于角儿的,被安排到倒数第二场登台。

    因为倒二的节目在节目单上紧压着大轴戏,因此被称为压轴戏。

    再往前倒数第三四场戏是中轴,倒数五六场戏是早轴。

    最前面的第一场戏是开锣戏。

    过去那些捧角的富商巨贾,通常都不看前面的戏。

    等到压轴戏唱完,大轴开始角儿登场了,才施施然入座听戏,然后大把往台上抛金撒银的打赏角儿。

    那打赏的劲头,比如今直播间狂刷火箭还要疯狂的多。

    二一种是赶集赶庙会。

    艺人们到了集上或者会上,各自找地方摆摊卖艺。

    挣多挣少全凭自己本事。

    那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走村的活儿非常少。

    基本都是赶集赶庙会的。

    后来发展出专在大集庙会表演的大棚演出。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初期的大棚演出,表演内容很是猎奇与狂野。

    嗯,也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过大棚演出的……

    再说回眼前。

    黄子然主动道:“韩斌是吧。”

    “跟着我们也行,但别指望我们会为你得罪其他人。”

    “懂吧?”

    韩斌点头如捣蒜:“我懂我懂,我肯定不惹事。”

    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