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直播演绎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5章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随着地龙车隧道的推广,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粮食运输的范畴。商人们发现,利用隧道运输丝绸、瓷器等贵重物品,不仅不受风雨侵袭,还能避开强盗劫匪,安全性大大提高。一时间,"地下商路"兴起,无数商贾趋之若鹜。】

    【工匠们则在隧道内建造起地下作坊。这里冬暖夏凉,十分适合生产。有人发明了利用隧道恒温特性的酿酒窖,有人建造了不受天气影响的纺织工坊。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

    【更令人惊喜的是,地龙车隧道的建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匠们发明了更为高效的挖掘工具,改良了通风和排水系统。这些技术被应用到城市建设中,京城地下开始出现排水隧道、地下粮仓等设施,城市抗灾能力显著提升。】

    【在军事上,地龙车隧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外敌来犯时,军队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快速调遣,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边境城市仿照京城,建造了地下军事设施,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随着地龙车隧道的成功,朱由检在民间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曾经质疑反对的百姓,如今都对这位锐意革新的皇帝赞不绝口。街头巷尾,人们传颂着"地龙车救万民"的故事,工匠们以参与隧道建造为荣,年轻学子们则将目光投向了实用技术的研究。】

    【站在京城的制高点,俯瞰着这座因"地龙车"而焕发生机的城市,朱由检心中感慨万千。这场与土地的较量,不仅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难题,更开启了大明科技革新的新篇章。它向世人证明,只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地龙车隧道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大明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行。】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隧道图纸,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叩击桌案:“当年打集庆,要是有这地道运粮,也不用在龙湾死磕那么久。”他转头吩咐侍卫,“把应天城的老石匠都找来,再从军中调些挖战壕的好手,咱们先在城郊试挖一段。”

    刘伯温眉头紧锁,展开堪舆图:“陛下,地道横穿龙脉,需选吉位开掘。臣建议先请钦天监测算方位,再用桃木镇桩,以安地气。”

    徐达挠着脖颈笑道:“俺带兵最愁粮草被劫,这地龙车要是能藏在地下走,元军就是长了千里眼也抓不着!”

    常遇春拍案而起:“等挖通了,咱用这地道运酒,从老家到金陵神不知鬼不觉,保准能卖个好价钱!”

    永乐位面

    朱棣反复摩挲着隧道模型,突然将其重重按在舆图上:“郑和!你带船队出海时,让番邦匠人也学学这手艺,以后在宝船底下建地宫,看谁敢劫朕的船队!”

    郑和躬身应命:“陛下圣明。若将地道技术用于码头仓储,可防倭寇火攻,货物也能四季恒温。”

    解缙捧着《水经注》兴奋道:“此道若成,编纂《永乐大典》所需的古籍善本,便可藏于地下,永不受水火之患!”

    姚广孝轻抚佛珠,沉吟道:“地道阴气过重,需在每隔百步刻《金刚经》镇压。臣愿为陛下抄写经文,保工程顺遂。”

    宣德位面

    朱瞻基将米价奏折推给杨士奇,神色凝重:“杨爱卿,把官窑的陶工都派去烧制隧道砖,务必在秋收前挖出第一条运粮道。”

    杨士奇扶着老花镜查看图纸:“陛下,江南土质松软,建议采用‘瓮城式’分段挖掘,每十丈加固一次,以防坍塌。”

    于谦主动请缨:“臣在宣府督建粮仓,若地道能直通边塞,将士们过冬就不愁粮草了!”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