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弘历便由雍正亲自带着,往懋勤殿走去,准备拜朱轼为师。
懋勤殿在乾清宫西侧,曾是康熙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按理,阿哥们是在上书房读书。
比如,弘昼眼下就在上书房读书。
但弘时因为年龄已大,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结束,雍正也没再让他于上书房读书。
且雍正因为考虑到弘时品性需要纠正的缘故,也给他配了专门的老师,而让王懋竑在他的三阿哥书房行走,教他读书做人。
总之,雍正也算是对他的三个年龄较长的儿子,安排了针对性的教育。
不过,弘历被雍正安排到康熙曾经读书的懋勤殿学习,自然也有着特别的寓意。
在弘历跟着雍正来到懋勤殿时,就看见,朱轼正立在殿外,面容棱角分明,两眼炯炯有神。
且待他和雍正一走进,这朱轼就果断跪了下来,行起了大礼:“臣给陛下、贝子爷请安!”
“罢了!”
雍正唤了一声。
朱轼这才起身。
接着,雍正就让弘历拜师。
朱轼则在这时进了殿,坐在了殿中的太师椅上。
弘历很虔诚地行了拜师礼。
雍正见此,满意地笑了笑,对朱轼嘱咐了一番只管从严教育的话。
朱轼口称遵旨,且让弘历坐在了他刚才所坐太师椅对面的书案后侧。
弘历在雍正离开后,就看着朱轼,暗想着朱轼会怎么教他。
“陛下让为师看过你近来写的文章,倒是条理清晰,颇有庖丁解牛之效。”
“但你字里行间,似乎还是对宋明理学颇存鄙夷之心,故论述圣贤章句,更多提汉唐,不提宋明。”
“以为师揣测,你是不是觉得前明就是因为我们儒士空谈心性而亡,所以对宋明儒学无敬畏之意?”
朱轼这时开了口,还主动问起弘历来。
因现在弘历还不是皇帝,所以与朱轼无君臣之分,只有师生之分,而师生在是五伦之一,故而,朱轼可以直呼他的名。
弘历不禁一震,他没想到,朱轼不但从他之前上学奉命写的文章里瞧出了端倪,还把他肺腑里的话说了出来,还说的如此直白!
难道雍正早就授意他教自己不必避讳什么吗?
对此,弘历没有隐瞒,认真地点头:“不敢瞒先生,学生确有此认识,特别是看崇祯自缢后至永历被缢的一段史料认为,我大清能得天下,功劳一半在祖宗英明神武,一半在儒士只会谈心性,临了一死报君王。”
“甚至,大部分儒士,连一死都做不到!当年,崇祯自缢后曝尸于京,诸臣为之哭者,寥寥无几,多数官员路过时竟选择无视!”
“固然,崇祯为君刚愎多疑,让大臣不喜,然君臣之礼不是儒学所倡五伦大礼之首吗?”
“儒士不能践行自己的道,如何让别人也信他们的道呢?”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